體態上的改變是一種提醒

我說的體態會偏向是,可能習慣聳肩啊、容易過度挺胸、或是走路外八...等等的這種體態,
前陣子因為腳趾骨折的關係,第一次發現自己的髖可以這麼緊繃!

沒錯,身體很細微的不舒服,就會讓痛感或不舒服,開始往上方身體影響、或下方影響,
例如:

如果膝蓋不舒服,很多時候不是「膝蓋本身的問題」,
而是骨盆四周肌肉或髖關節穩定性出了狀況。

膝蓋本身是一個 「鉸鏈關節」,主要允許屈伸與小幅度旋轉,它相對「被動」,常常承受來自 上方(骨盆、髖)與下方(足踝)的影響。

膝蓋痛 ≠ 膝蓋壞,多半是「骨盆與髖沒有做好穩定」:

  • 髖屈伸活動受限 → 壓迫膝蓋。

  • 臀肌群弱化 → 膝蓋內扣、壓力不均。

  • 筋膜張力不平衡(髂脛束、收肌群)→ 膝外側或內側壓迫。

  • 解剖列車張力傳遞 → 一處緊繃牽動全局。

所以處理膝蓋不適,通常要「打開髖的活動度 + 建立臀肌、核心穩定 + 放鬆大腿外側筋膜,才能真正減壓。

而因為你可能有小小的疼痛或不舒服,也就導致你可能會影響到你體態、走路的樣子、呼吸模式,
是的!
人類身體每個環節都是重要的,每個小細節都會影響另一個位置。
而身又與心連結,
身體不適,當然可以對應到心理的狀態、現在關卡位置。

而我覺得「瑜伽」很棒的是,他透過不同的面向來完整我們這個人、這個靈魂。

《瑜伽經》中的心身連結

• Citta(心識)與身體狀態:
帕坦伽利在《瑜伽經》中指出,心理的波動(vṛtti)會直接影響呼吸、肌肉緊繃與身體姿態。例如焦慮時呼吸急促,肩頸也會不自覺上提。

• Klesha(煩惱障):
像是恐懼、執著、嗔恨,會在身體留下緊繃或失衡的印記。很多人會在髖或下背感受到壓抑情緒的反射。

阿育吠陀(Ayurveda)的觀點
• 體質(Dosha)影響身體習性:
Vata(風)心思不定時,身體容易出現乾燥、緊繃、失眠;
Pitta(火)心情急躁時,身體會偏向發炎、消化過快;
Kapha(水)心情沈悶時,容易出現遲緩或水腫。

• 在這裡,心理面向幾乎就是身體表現的鏡子。

現代身心學與心理學的呼應
• 肌肉記憶與情緒儲存:
心理學和筋膜研究都指出,情緒經驗會以「身體記憶」形式存在。比如長期壓抑的人,胸腔容易僵硬,影響到呼吸深度。

• 姿勢與心理的互動:
抑鬱的人常駝背、低頭;而練習抬頭、打開胸口的體位法,會讓心理更有力量與信心。

冥想與內觀的體驗
• 從心觀身:
在內觀(Vipassana)練習裡,重點是覺察心念如何創造身體的感受。
譬如一個念頭帶來快樂,身體會有輕盈與舒展的變化;相反,憤怒會立刻導致肌肉緊繃。

• 透過心理鍛鍊調整身體:
像是慈心禪(Metta meditation),當心理充滿慈悲,身體的緊張會自然釋放,呼吸變得流暢。

體位法是「從外到內」理解心理,

而心理面向(情緒、信念、專注、觀念)則是「從內到外」影響身體。

這兩者在瑜伽練習中本來就是雙向的流動。
Previous
Previous

《瑜伽算不算運動?》 瑜伽,從身體的開始,走向生活的全部

Next
Next

瑜伽老師,就是一人公司、你就是自己的事業體!